top of page
離家找歸途
每個創作,每次觀看,都是一次出走。


作品為什麼要搭配文字?談談文字在展演中的角色定位
一個好的展覽,策展人的論述是骨架、創作者的理念是靈,作品的品質是肉,那麼,搭配展覽以及作品的文字的重要性在哪裡?美術展覽的文字長期都是被忽略的區塊,但若作品與文字能相互配搭,其實好處非常多。因為好的作品,搭上為不同觀者、展覽脈絡客製化的文字,作品、作者,與觀者都不再孤獨,而...
Jun 15, 20212 min read


The World at This Moment: Online Exhibition “Lockdown Life in Heterotopia" by Chun Yi Huang
The exemptions we suffer, whether forced or chosen, make us who we are. Adam Phillips Or sometimes, make us see who we are. Lockdown...
Mar 27, 20214 min read


透過創作紀念苦難:卡拉・沃克
「我感興趣的是歷史中宏大的命題,以及人性裡微小的脆弱。」—— 卡拉・沃克 © Ben Fisher 美國藝術家卡拉・沃克(Kara Walker)2019年底受泰特美術館委託,於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渦輪大廳(Turbine...
Jan 8, 20213 min read


如果凝視自己,你會看到什麼? -盧西安・弗洛伊德自畫像
展覽陳列了藝術家1940到2001年間的自畫像,也就是弗洛伊德18歲到79歲之間的作品。透過展區的陳列,可以看到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的各種嘗試(例如超現實主義)和重複出現的元素(例如鏡子、倒影)。整體陳列讓人看到弗洛伊德慢慢浮現的個人風格,而展覽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往往散發一股幾乎令人
Jan 31, 20203 min read


在城市行走的女人 :《步行距離》
然而,當我彎進某個格林威治區建物後方的小巷,我感到一股奇異的自主與幹練,因為我知道這條路在這裡,也知道它通往何方。身為一名在城市中的女人與行人,有時是一件需要戰鬥力並且累人的事,但有時也提醒我:我主導著方向,並且能夠讓自己持續行進,不斷前行。
Nov 29, 20193 min read


北國的沉靜與冷冽之美:海萊內・謝弗貝克
什麼叫特色?在歷史的脈絡當中,我們如何定義藝術的原創性? 現在耳熟能詳的藝術家往往都有承先啟後的定位,在時間線性的流動中承接前人的傳統,又為將來的人開拓視野與可能性。許多學者覺得謝弗貝克的作品非常難以定位,但無論歐陸美術傳統如何看待這位藝術家,毋庸置疑的是,她的作品有種獨特...
Jul 29, 20193 min read


藝術家與謬思女神之間的愛恨情仇
"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 - the rest of us just show up and get to work." —— Chuck Close 你心目中的藝術家形象是什麼樣子呢?窮困潦倒?放蕩不羈?作風古怪?又煙又酒?...
Oct 19, 20183 min read


自拍:自畫像的旁枝
2013年,「自拍」(Selfie)被牛津字典列為年度風雲詞彙,加上智慧型手機、手機前鏡頭的普及與社群媒體的發達,近年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親友的自拍照已是稀鬆平常的事。 自拍照—低級藝術/自畫像—高級藝術? 事實上自拍照並不是21世紀的發明。歷史上第一張自拍照出現在1836年,...
Mar 17, 20184 min read


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女人
「美女」是什麼?是否有普世標準呢? 蒙娜麗莎笑什麼? 《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大概是當代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即使羅浮宮指出近年參觀人數因恐怖攻擊而下降,2017年的人數仍達810萬人,再前一年是740萬人。若親身經歷過《蒙娜麗莎》前的推擠的人潮,大概可以推測許...
Mar 2, 20184 min read


畫作中的兒童形象
觀看畫作時,除了欣賞藝術家如何配置光線以及對於布料、皮膚紋理質地的描繪外,我很喜歡看畫家如何描繪兒童的形象。兒童的概念在歷史中是經過轉變的,從藝術家的描繪就可見一斑。 13世紀 論到兒童,歷史上最有名的嬰孩大概是耶穌了;確實,早期畫作中最常見的孩童形象是耶穌。下面這幅聖像畫...
Feb 24, 20184 min rea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