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07-19 06.19.26 1.jpg

離家找歸途

每個創作,每次觀看,都是一次出走。

  • Facebook

畫作中的兒童形象


觀看畫作時,除了欣賞藝術家如何配置光線以及對於布料、皮膚紋理質地的描繪外,我很喜歡看畫家如何描繪兒童的形象。兒童的概念在歷史中是經過轉變的,從藝術家的描繪就可見一斑。

13世紀

論到兒童,歷史上最有名的嬰孩大概是耶穌了;確實,早期畫作中最常見的孩童形象是耶穌。下面這幅聖像畫是13世紀義大利藝術家伯林吉耶羅(Berlinghiero of Lucca,1175-1235)的作品,描繪聖母馬利亞與嬰孩耶穌。但因這些作品的宗教背景濃厚,為了彰顯神性,耶穌常常被描繪得又像孩童又像成人,加上當時的畫作不是以真人為參考依據,有時看起來簡直就像成人臉孔突兀地嫁接在細短的身軀上,因此常常看起來有些怪異。

Berlinghiero of Lucca, Hodegetria, Tempera on wood, gold ground, 80.3 x 53.7 cm, ca. 1230

16-17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著名作品也是為了教會而繪,但因對於寫實的追求以及醫學上對於人體肌肉骨骼等的進一步認識,耶穌的形象變得較為「合理」。

下面兩張作品都是十六世紀初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畫家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的作品,主角一樣是聖母馬利亞與嬰孩耶穌。第一件作品(Madonna with the Christ Child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中的聖母馬利亞以及耶穌(右邊的嬰孩,左邊的是聖經人物施洗約翰)除了在外型上愈趨寫實之外,作品中耶穌的身體微微前傾,好像嬰孩踉蹌的樣貌,而馬力亞正以雙手扶著耶穌的身軀,可見藝術家對於人類樣貌,甚至情感與互動的細緻觀察。

Raphael, Madonna with the Christ Child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 Oil on Wood, 11.30 x 8.85 cm, 1505-06

這兩件作品中,不僅耶穌胖胖短短的身軀跟現實世界的嬰兒樣貌較為符合,畫中人物的表情也更為生動,與中世紀有很大的區別。

Raphael, Sistine Madonna, Oil on Canvas, 270 x 201 cm, 1512

尤其這件作品下方的天使也是藝術史上的火紅圖像之一,常常出現在筆記本、馬克杯等文創商品上(至於為什麼天使要以嬰孩的形象呈現以及畫作中對於天使的描繪 ,下次再說)。

以上兩幅畫作都是十六世紀初期的作品,雖然耶穌作為一名孩童在形體上較為寫實,但在同時期宮廷肖像畫作中可以發現,當時的人們認為兒童只是迷你版的成人。這是因為「兒童」其實是到了大約十八世紀才出現的概念,更沒有所謂的「童裝」。十六世紀晚期英國畫家小馬庫斯・海拉特(Marcus Gheeraerts the Younger,1561/62-1636)繪製了許多貴族的肖像畫,從服裝上就可以看到兒童與成人的穿著其實沒有太大差別(Portrait of Lady Sidney and Six of Her Children)。

Marcus Gheeraerts the Younger, Portrait of Lady Sidney and Six of Her Children, Oil on Canvas,  203.2 x 260.3 cm, 1596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十七世紀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1599-1660)的畫作《仕女》(Las Meninas)中。這件作品描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女兒著裝的情景,公主同樣也是穿著迷你版的成人服裝。

Diego Velázquez, Las Meninas, Oil on Canvas, 318 x 276 cm, ca. 1656

孩子穿著縮小版大人衣裳的情景不僅只出現在上流社會,平民階級也是如此,只是因為富有人家特地請畫家畫肖像畫的機會較大,因此流傳至今的形象也較多。下面這幅畫是十七世紀法國畫家米其林(Jean Michelin,1616–1670)的作品,描繪都市中麵包師傅一家(The Baker's Cart)。

Jean Michelin, The Baker's Cart, Oil on Canvas, 98.4 x 125.4 cm, 1656

19世紀

從啟蒙運動開始,因著各種哲學與教育理念的興起,知識份子開始對於孩童的心理狀態以及「童真」感到興趣,這樣的關注自然也出現在畫作當中。印象畫派出現了許多情感豐富的孩童形象,法國畫家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的作品《拿灑水壺的女孩》(A Girl with a Watering Can)的穿著不僅較接近現今對於「童裝」的概念,畫家也透過顏色、筆觸捕捉童真表情與氣息。

Pierre-Auguste Renoir, A Girl with a Watering Can, Oil on Canvas, 100 × 73 cm, 1876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1844-1926)雖是美國人,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於法國,一樣是印象畫派畫家。《床上的早餐》(Breakfast in Bed)描繪母親與孩童間深刻的情感以及親暱時刻,孩童的樣貌也非常可愛。

Mary Cassatt, Breakfast in Bed, Oil on Canvas, 65 × 73.6 cm, 1897

20世紀

往後的作品更是以超越寫實的方式表現孩童的形象。表現主義、野獸派法國畫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就以簡單的線條描繪了兒子皮耶的神情(Portrait of Pierre Matisse)。

Matisse, Portrait of Pierre Matisse, Oil on Canvas, 40.6 x 33 cm, 1909

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icasso,1881-1973)在作品《畫家與孩童》(The Painter and the Child)中乾脆以像是兒童的筆觸描繪作品中的人物,直接以創作手法表達童趣。

Pablo Picasso, The Painter and the Child, Mougins Oil on Canvas, 130 x 195 cm, 1969

最後放上一張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是蘇格蘭畫家瓊・埃爾德利(Joan Eardley,1921-1963)的畫作《幼童》(Toddler)。這名藝術家創作了許多描繪格拉斯哥貧民窟孩童樣貌的作品。我還在愛丁堡唸書時,有一次跟當時實習畫廊的老闆前往拍賣場時,偶然看到這件作品。這幅畫作尺寸不大,不是藝術家最著名的創作,也沒有明顯的輪廓與線條,但那天下午,這件作品掛在靠近窗戶的地方,玻璃灑進蘇格蘭寶貴的春日,午後的陽光照耀著畫作美麗的藍色粉彩,閃閃發光,彷彿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孩子柔軟的頭髮。

Joan Eardley, Toddler, pastel on pap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