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07-19 06.19.26 1.jpg

離家找歸途

每個創作,每次觀看,都是一次出走。

  • Facebook

如果凝視自己,你會看到什麼? -盧西安・弗洛伊德自畫像



Not everyone wants to be that honest about themselves…It can be extraordinary how much you can learn from someone by looking very carefully at them without judgement.

— Lucian Freud


並非所有人都願意誠實呈現自我⋯⋯當你毫不論斷地仔細端詳他人,你會發現你得到的訊息多到令人驚訝。

— 盧西安·弗洛伊德




在這個耐性極度短缺、每個人平均只有10秒左右專注力的智慧型手機時代,長時間的專注大概是一件非常稀有,甚至令人不太舒服的事情。許多藝術家都畫自畫像,但英國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是少數頻繁創作自畫像的藝術家。不僅如此,弗洛伊德總是花非常長的時間完成一幅作品,而他的人像模特兒也必須非常辛苦地配合他的創作,可見創作者對於凝視幾近癡迷的執著,而這股執著也化為畫作中略顯殘暴卻又那樣精心思量過的筆觸。




一生反覆凝視自己的藝術家


展覽陳列了藝術家1940到2001年間的自畫像,也就是弗洛伊德18歲到79歲之間的作品。透過展區的陳列,可以看到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的各種嘗試(例如超現實主義)和重複出現的元素(例如鏡子、倒影)。整體陳列讓人看到弗洛伊德慢慢浮現的個人風格,而展覽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往往散發一股幾乎令人不忍逼視的真誠。


《自畫像》(Self-Portrait),油彩、畫布,1940年。弗洛伊德創作這件作品時18歲,非常年輕,但已顯現他對於肌膚紋理的獨特處理。



《手持羽毛的男人》(Man with a Feather (Self-portrait),油彩、帆布, 1943年)是弗洛伊德首件比較完整的自畫像,主角身邊圍繞著各種神秘物件,超現實主義味道濃厚。




描繪的是外貌,還是心象?



在作品《旅館房間》(Hotel Bedroom,油彩、帆布,1954年 )中,弗洛伊德讓自己的身影出現在背景,可見藝術家對於構圖、呈現手法與空間配置的不同嘗試。不過這件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中的冷漠與疏離;作品中的女性是畫家當時的妻子,這幅畫作也以一種袒露的方式詮釋了兩人破裂的關係。





自畫像:反思(2002)(Self Portrait: Reflection (2002)),油彩、畫布,2002年

從焦慮不安的少年到滄桑的老年人,弗洛伊德的作品展現了濃烈的表現主義張力,甚至散發一種因張力而導致的疲憊,同時又非常寫實,甚至到了冷酷的境界,以致於經常給人一種疏離感。





如何觀看自己?該聚焦什麼捨去什麼?又該如何在他人面前呈現自己?



No, I don’t accept the information that I get when I look at myself, that’s where the trouble starts.

— Lucian Freud


我不接受觀看自己時所得到的訊息,而這正是麻煩的源頭。

— 盧西安·弗洛伊德




所有的觀看與描繪都包含了某種篩選過程,而作品所呈現的就是判斷之後的最後結果。有的作品給人一種媚俗的喧囂,而弗洛伊德的作品當然不會給人寧靜安適之感,甚至有股彷彿甲蟲飛進屋裡振翅不止的焦躁,卻也因為藝術家努力維持的誠實,讓人不禁對這個從畫布透出的靈魂感到一陣柔軟。


據說弗洛伊德脾氣很硬,而從這些作品推想,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世上要多年堅持自己的原則,大概不會是一件多舒適的事,而且身邊的人也會磕磕碰碰。一切都有代價:但藝術家留下的身影,就算不能讓人心裡舒暢,也能算是一種不諂媚的美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