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07-19 06.19.26 1.jpg

離家找歸途

每個創作,每次觀看,都是一次出走。

  • Facebook

好的譯者,必須是好的傾聽者

與客戶的合作關係非常需要默契,雙方默契好,不僅相關的繁雜事項都會化繁為簡,翻譯的執行也會順暢很多。跟熟悉又有默契的客戶合作是所有譯者的夢想,但究竟這樣的狀態是如何達成的呢?默契是每段關係的目標或成果,一拍即合的例子畢竟是少數。每段關係一開始免不了需要突破靜摩擦力才能夠同行,而這些都需要透過良好的溝通慢慢耕耘。




溝通的關鍵要素是傾聽


有效的溝通要成立,雙方必須正確理解對方的表達,才有可能進展到下一步,衡量合適的回應。但要正確理解,首先必須放下成見,並且非常仔細聆聽對方所表達的內容,甚至小心謹慎地推測那些沒說出口的弦外之音。傾聽的其中一個技巧,就是用心聽完對方說的話之後,用自己的話把對方說的重複一次。這個方法不僅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話語被用心接收,也能夠幫助雙方確認是否有誤解。



跟翻譯有什麼關係?


翻譯其實就是認真傾聽後用另一個語言,重複一次對方所說的內容。英文「translation」的字源為拉丁文的「translatio」,意思是搬移;換句話說,翻譯就是將文字意思從原本的語言搬移到到一個語言,而搬移過程中原意是否遺失,或者不小心變形,就是翻譯品質的關鍵指標。除了語言的靈巧轉換,一名好的譯者必須花許多心力理解原寫作者的意思,甚至在對方詞不達意時盡可能爬梳、挖掘出更清楚的論述。這麼做不是要讓譯文比原文更好,而是釐清文字內容原本的樣貌,才能進一步依照口氣、風格,或者譯文的使用環境與讀者群,進行精準的判斷。



實際應用的方法有哪些?



1. 預留時間

第一步是讓客戶有心理準備,收到稿件以及完成譯稿兩端所夾帶的時間,可能需要雙方來回幾次的確認、修改、討論。客戶都希望愈快拿到完成的譯文愈好,但除非案件內容比較單純,或者譯者已經跟客戶建立起良好的默契,第一要務就追求「快」很可能對雙方都有害。這時譯者若能清楚說明作業流程以及其中利弊,通常客戶都會理解。


2. 確定篇幅與調性

接下來要確定譯稿的讀者群是哪一種類型。寫給一般大眾、業內專業人士、學者的調性是不同的,而展覽文章(講求脈絡清晰)、新聞稿(講求用字)、創作自述(講求個人風格)的關注重點也相異。另外,是否有排版的需求而需要控制字元數?這些都是譯者在佈置譯文時需要與客戶一同納入考量的元素。


3. 充分溝通

下一步就要充分有效地運用時間,確定客戶對於譯文的期待與需求,以及內容的中心訊息。舉例而言,案件若為創作論述或作品介紹,一定要詢問是否可以附上作品圖檔或者相關資料,並且查詢既有的文字論述(例如評論文章、新聞稿、公關宣傳文章等),進一步理解作品的理念。有的藝術家作品非常優秀,但文字或許不是他們擅長的「媒材」,這時譯者的責任之一就是確保正確理解具體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抽象思想。前面提到的「弦外之音」一定要在這個階段充分確認與印證,忌腦補,也就是譯界不時會出現的「超譯」。


4. 提出選項

譯者與客戶再有默契,還是不可能100%理解、預測對方對於譯文的期待、希望傳達的訊息、期望達成的效果。不追求快速交件,不代表不需要有效運用時間。有些較模糊或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段落,與其每次交件時提供一個寫法、客戶希望修改被退回來、第二次再提供另一個版本,不如在需要討論的地方以備註的方式附上說明或者兩、三個版本,讓客戶挑選。這麼做是因為一方面一來一往非常耗費時間,再者有的時候客戶也會需要仰賴譯者的專業建議與討論,釐清自己的需求,而這個過程也會讓譯者更理解客戶的理念,對於往後合作效率以及增進默契也有很大的幫助。




精進語文能力,還要加強傾聽能力


必須強調,這一切的討論不是為了改寫客戶提供的內容,我也不同意同一篇文章以不同語言呈現時,反而變得好像不同人寫的。所謂的翻譯,就是譯文的調性必須要吻合原文的寫法,否則就會是「編譯」;那就是完全另一個議題了。上面提出的方法可能顯得耗時又繁瑣,但卻是一篇優質譯稿產出前的必要準備作業,而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產出一篇看起來沒有加工過的譯文,並且跟客戶建立深厚的默契,有一天能以較短時間精準協助客戶呈現信息。


我常覺得藝術譯者的工作包含兩階段翻譯:先是把作品轉譯為文字,再將文字在不同語言間切換。文字是為了服務作品而存在,這時譯者若沒有正確與充分的理解當作基底,作品與文字背後的中心信息很可能會在作業過程中被稀釋,甚至流失;那就太可惜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